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办初中的“腰杆”这样挺起来

2024-10-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广东省顺德区容山中学量子计算科普室。 顺德区教育局供图

2023年10月,顺德区组织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图为线下备赛研讨活动。 顺德区教育局供图

“原来,部分家长对初中办学质量不满意,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其他区读初中。”回想起孩子林涵(化名)初中的求学经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居民谢女士不禁皱起眉头。

2018年,林涵从龙江实验学校毕业后,谢女士原本想让他在龙江镇读初中,但当时镇里初中的硬件、软件都相对落后。谢女士舍近求远,将林涵送到其他镇的寄宿中学读书。由于孩子不在身边上学,母子交流大为减少。孩子上初二时,谢女士发现他成绩退步很多,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谢女士有了将孩子转回家门口就读的念头。

2019年9月,顺德区投资4.6亿元,在龙江镇开办了龙江外国语学校。学校建设了学术报告厅、图书馆、体育馆,还打造了版画室、陶艺室、篆刻室等功能教室,教育教学设备更加先进智能。另外,学校还从广东实验中学等名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家门口的好学校解了谢女士的燃眉之急。2020年9月,林涵转入龙江外国语学校读初三。随后,他在这里实现“华丽变身”。

为努力补齐公办初中的短板,顺德区将2017年确定为初中教育质量年,并于2019年启动初中“壮腰工程”。近年来,顺德区通过深入实施教育“四好工程”,强化硬件建设、构建新型教研体系、优化教师引入机制、健全校长考核机制等,助力区内公办初中办学质量提升,努力营造欣欣向荣的初中教育发展态势。

1 硬件设施“大升级”,老校变样绽新颜

2011年,初到顺德区龙江镇锦屏初级中学任教时,张利珊的眼泪差点儿夺眶而出。呈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座座老旧的建筑物,学校操场狭小到做课间操时,学生紧挨着排队才能全都站下。

“以前听说顺德区是发达地区,但没想到这里的学校竟然比自己粤东老家的乡村学校还破旧。”当时和张利珊一同报到入职的部分同事,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返回老家发展。

当时,顺德区对公办初中实施“镇街一级投入、区镇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长期以来,顺德在区级层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督导机制。这导致区内部分公办初中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强校提质从何突破?顺德区首先“刀刃向内”,改革初中教育管理机制,督导镇街全面落实发展初中教育的党政职责。顺德区将镇街政府对初中的教育投入、办学质量等要素,纳入镇街绩效考核、教育先进镇(街道)评比范围。

要让公办初中“强腰”,硬件提质是重要基础。佛山市、顺德区两级政府分别设立中小学校学位宿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奖励先建﹑倒逼后建﹑先建多补、后建少补”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奖补。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工程,优化区内公办初中的硬件设施,实现扩容提质。”顺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德区不但推动学校硬件设施大升级,还努力营造富有创造力、进取心的教育生态,激励广大教职工跳出相对低效的发展状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勇担教育使命。

为提升校园品质,顺德区抢抓机遇,加快公办初中改造步伐。2019年,启动顺德区第一中学南校区新建工程、18项中小学校新建扩建工程。2021年,全区启动“最美校园”建设。短短3年间,顺德区建成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等一批高品质初中学校。

2023年,顺德区全面吹响老校“焕新行动”号角,将目光聚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老旧学校”。在区域强力统筹下,顺德区十镇街刮起学校“焕新”风。2023年,全区完成16所老旧学校焕新。其中大良街道投入近5亿元,提升学校内涵与颜值;杏坛镇推动14所校园蝶变改造;勒流街道投资超1.63亿元,支持3所公办初中兴建学生宿舍楼。2019至2022年,龙江镇投入约9.5亿元,新建1所初中、2所公办幼儿园,重建、扩建和改建5所中小学。一所所家长身边的好学校拔地而起,绘就出一幅幅最美校园“新图景”。

硬件设施的升级,大大提升了公办初中师生的信心,为全区公办初中办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很多家长和学生更加认可区内公办初中的办学质量,他们“用脚投票”,选择就读区内公办初中学校。

2 常态化考评动态调整,“好校长”队伍强起来

盛波用10年时间,从一名年轻的高中教师,成长为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副校长。“海阔凭鱼跃,顺德教育不但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构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还提供了机制化帮扶。”盛波说。

盛波能当选副校长,受益于顺德区近年来实施的“好校长”工程。

此前,顺德校长队伍缺乏合理流动和良性竞争,校长的队伍结构需要调整、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改革意识也有待加强。

如何破局?要选才,更要用好人才。为激发初中学校领导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顺德区教育局除了年底对校长考核以外,自2022年起,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全面启动“好校长”考评工作,对全区212个学校领导班子、645名学校领导人员开展全覆盖考评工作。

“走马观花”式的考评结果不精准,顺德区瞄准这一难题,区教育局精心设置考核指标,通过民主测评、业绩考核、谈话考察三个步骤,力求将校级领导看得全面、察得立体、识得准确。

“我们从过往考核的数据中了解到,传统的、单一的考核维度,较难了解学校校级领导履职的真实情况。”这曾让顺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颇感头疼,因为按照传统的初中学校领导民主测评流程,全区很多初中学校领导的民主测评结果大体相当,难以准确反映出教职工的真实意见。

为提升考评的精准度,顺德区探索“民主测评增值评价”。在对校级干部开展民主测评后,顺德区教育局将教职工、家长、学生对校级干部的评价数据,与该校每个校级领导之前两三次民主测评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如果对比之前的平均值,有校级干部民主测评数据出现明显下滑,顺德区教育局会进行细致分析,并将此情况作为人员调整的重要参考。

此外,谈话考察采取了到校后随机抽取人员的方式,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谈话提纲,努力让教职工表露真实“心声”。通过多维度的考评方式,顺德对校级领导进行“精准画像”。

多措并举之下,顺德区基本树立了重实绩、重实干的选校长、用校长导向,区镇齐心协力,筛好用好校级干部,共促区域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两年来,顺德区已完成44%的校级领导队伍更新,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业务水平高、教育理念先进的初中学校管理队伍。

3 教研制度更完善,开出教改强师“良方”

“几年前,教师们还是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难发一言。”顺德区大良顺峰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顺峰中学”)副校长王苏波坦言,数年前,很多教师普遍喜欢采用“输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思考、交流的时间。少数教师准备的教案知识点过多,课上讲不完,就占用学生的晚自习时间,继续授课。

王苏波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教法传统的“病根”,是学校教研机制不合理。“当时我校很多学科每周仅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很多教研活动也不提前制定具体研修主题。这导致教研经常停留在漫谈式的经验分享层面,缺乏深度分析思考,难以支撑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教学模式的升级发展。”王苏波为学校教学改革、强师工程开出了强化教研的“药方”。

当时顺德区很多镇街公办初中的教学、教研状态,与顺峰中学类似。顺德区教育局深入多所公办初中,调研教研组建设情况。调研人员发现,很多公办初中校本教研制度不完善,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形式较单一,教研氛围不浓厚。全区单兵作战式教研现象普遍,区域联动教研的辐射范围小。

顺德区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区域教研指导。成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教研室,配齐初中专职教研员,指导镇(街道)教育办公室建立镇级教研室。顺德还鼓励学校组建骨干教师“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此搭建起区、镇、校多点发力教研网络。为切实保障教研质量,顺德区在初中设置“哨点”,借力镇街教研员督导力量,引领初中扎实推进教研工作。

得益于区、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很多初中教师深耕教研,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原来,顺峰中学教师吴祖敏的课堂以“教”为中心,在教研组指导下,他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吴祖敏还着力探索思维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锻炼提升自主思辨等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我区初中教研工作的着力点。”顺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顺德区引导区内多所初中基于核心素养,以推行新课程新教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卓越课堂”教学改革品牌。

试点先行,示范引路。顺德区在镇街层面,建设6个课程改革合作共建基地,努力作出“卓越课堂”的顺德探索。顺德区还先后遴选两批共68所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促进全区公办初中高质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顺德区已举办超200场次中小学“卓越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有数万人次参与,内容涵盖了课标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卓越课堂”教学改革已卓有成效,涌现出伦教街道的“学历案课堂”、勒流街道的“幸福课堂”等镇域课改范式。

经过多年努力,顺德区已经构建了相对优质均衡的初中教育发展格局,老百姓对公办初中教育的获得感、认同感大大提升。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9日 第04版

作者:通讯员 连燕纯 梁颖怡 本报记者 刘盾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