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世界名校录取的底层逻辑,看当今孩子的核心能力培养

2024-10-17 来源:华拓教育

文丨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少年商学院视频号直播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下场直播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主题:全球知名学校,包括高中和大学的录取趋势。

当我们谈论名校录取趋势时,人们通常会想到留学或升学讲座。然而,过去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底层逻辑,即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够进入名校,我们都应该培养他们内心有火花、眼中有光芒的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这种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它。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每个时间节点的新趋势,包括在AI时代的趋势。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今天,我们就来仰望星空,看看世界各地的名校。即使孩子未必能进入名校,但 名校的招生和评估方法可以为我们在复杂时代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今天的内容将围绕世界名校的录取趋势,以及中小学生家长应如何提前准备,以避免走弯路,增加一些松弛感。

关于世界名校的录取趋势,我将分享五个方面。

独特性和多元化

首先是独特性和多元化。最近,我对此深有感触。我家三个孩子在新加坡,他们原本就读于新加坡第二梯队的国际学校。一两年之后,他们参加了政府学校的AES考试,又尝试进入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如新加坡的UWC(世界联合书院)和SAS(新加坡美国国际学校)。孩子们的表现不错,都被录取了。面对可以选择的公立学校和第一梯队国际学校,这种幸福的烦恼让我深思。

但我并不是在炫耀。我想说的是,在申请这些顶级国际学校时,我发现他们对孩子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非常吸引人。例如,我们的大孩子收到了UWC新加坡东部校区的录取通知书,而最小的孩子已经转到了ISS(新加坡国际学校)。我注意到,这些学校在评估孩子时, 独特性——即孩子是否足够独特,是否具有个性特质——可能比标准化成绩、学业成绩或学校评估分数更重要。

由于孩子们还在上初中或小学,名校的考核方式并不会像大学那样严格或正式。相反,这些名校会通过问卷的形式,列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有时候,孩子需要回答十个问题,而家长则需要回答五个。这种分开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实际上是我在直播间曾经为大家整理和更新过的“世界名校十问”的少年版。

所谓的“世界名校十问”,无论是申请大学、研究生,还是高中的其他面试,都是有帮助的。这些问题旨在通过你的个人陈述来了解你,从而让你有章可循。我归纳了十点,特别是针对国外顶级名校。

即使孩子的年级还不到高三,或者你认为他们可能无法进入世界名校,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对照这个清单,试着回答两三个问题,这样就能进行自我探索,而自我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整体的下沉趋势,这包括疫情、经济、国际关系以及特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等。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面临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将手段误认为目标,比如上世界名校只是手段而非目标;二是盲目跟随他人,比如别的孩子参加补习,我们的孩子也要参加,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特质、兴趣和能力,没有进行自我探索。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反思这些问题。

名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重学生的独特性,还看重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不同民族、国别、肤色、经济收入和地域等方面。 这些世界性名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背景多样性。因此,即使学校没有录取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考量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举个例子, 我曾看到一所常春藤盟校录取了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特点是家境贫寒。他在申请文书中提到,作为家中长子,他如何像父亲一样照顾弟弟妹妹,从八岁开始就承担起这一责任。他用科学的方法辅导弟妹的功课,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通常,我们会在申请材料中强调自己获得的竞赛奖项或钢琴等级。但现在,许多名校,尤其是常春藤盟校,已经有很多SAT满分的学生。招生官并不喜欢那些只罗列过往成就的学生,这是申请中的大忌。

我想对大家说的是, 有些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你的特色,不要觉得这些特点丢人或不值一提。有些东西是非常珍贵的,比如我经常在直播间提到的,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农村,直到1992年我十岁时家里才有电。我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母亲是一位农民。虽然他们的学历不高,但文化程度很高,他们鼓励我在那种环境下大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背景培养了我面对困难时的抗挫能力,我认为这超越了99%的父母。他们是最好的父母。

不要因为出生在农村或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试图隐藏自己或迎合别人。你应该将自己闪闪发光的特点转化为优势。无论是在世界名校,还是在各个领域,这都是出类拔萃的关键。

我最欣赏的品格之一是真实。 真实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自我接纳,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谄媚他人;其次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综合素质与通识教育

综合素质和通识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无论是美国的常春藤盟校,还是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们过去五年来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

让我先说一句旁白,不说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想问,这个社会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就像梁漱溟口述的书《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提出的那样。我们已经经历了经济下行、地缘政治紧张、中美关系复杂、疫情等诸多令人忧虑的事件。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创新工作十几年的工作者,我也有许多烦恼。例如,中国的教育创新在2015年和2016年非常有力,各种政策一夜之间发布。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课成为小学必修课、STEAM教育、互联网+教育、研学旅行等都是那几年开始流行的。但在过去三五年里,教育创新和改革似乎停滞不前,这确实令人遗憾。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虽然进展缓慢,但方向是正确的。例如,中高考试卷的知识广度和密度都很高,有人批评说孩子们做不完试卷,内容也超纲。但 全世界都是这样,不仅仅是为了选拔精英,而是要让孩子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

全世界都在注重通识教育。例如,清华大学在2020年新成立了几个书院,这些书院都在倡导通识教育。复旦大学模仿华盛顿大学《抵制狗屁课》,开设了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正式学术名称是批判性思维课,旨在教会学生思辨、多角度思考问题、论证和逻辑。我也在我的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提到了这个案例,表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尽管许多朋友还不适应。

人们最害怕的是,一方面认为高考是枷锁,另一方面又无法适应正确的改革。这可以理解,因为只有20%的人会先觉察并觉醒,去分辨方向是否正确。如果方向对了,我就跟着趋势走;如果方向错了,我就保持内心的小抵抗,或者寻找第三选择。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世界名校的趋势。

综合素质和通识教育是当前美国和中国的顶尖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都在强调的教育方向。这些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如SAT或高考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里,通识教育的比重也在增加。

关于综合素质,我想进一步解释。综合素质涵盖了广泛的能力,不仅仅是学术成绩。回顾2016年至2018年间中国的教育体系,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体系过于复杂。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被世界各地许多知名高中采纳的能力体系,这个体系更加清晰和有逻辑。

这个体系被称为八大能力体系,它由美国一位顶级私立高中的校长在2016年成立的MTC联盟提出。这个联盟将中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分为八个主要领域,每个领域下又细分为61个子能力。这61个子能力在MTC联盟的100所学校中共享和研讨。

MTC联盟的评估方法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分数,而是提供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会指出学生在每门课程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这些能力属于61个子能力中的哪几个。这种评估方式鼓励教育者和学生关注个人的优势,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强调教育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而不是仅仅弥补不足。这种评估方式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社区服务与影响力

社区服务与影响力是塑造个人品质的重要方面。当你走遍世界各地,无论是留学还是像我这样旅居海外,你会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和社区观念存在差异。

例如,我带着三个孩子去过1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如果我们夫妻两人单独出行,这个数字会更多。有时,你会注意到,中国人可能因为勤劳而忽略了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例如,许多国外商店周末不营业,这反映了他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

我记得2017年去丹麦交流一个教育创新项目时,我妻子让我买化妆品。我到了商场,店员答应给我拿商品,但最终没拿来。原来,他下班时间到了,就离开了。这种生活观和人生观与中国人的勤劳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但也让我们意识到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在社区方面,中国的许多小区居民可能互不相识,这与世界名校所重视的社区精神有所不同。例如,我在美国看到一位十一二岁的女孩在卖柠檬水。我鼓励我的孩子们去买,支持她的社会实践活动。她告诉我们,收入的一半将捐给她所在社区的医务室做慈善公益的。这种社区服务的意识是名校希望学生具备的素质。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 社区服务和影响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人,更是培养个人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的重要途径。这种精神是世界各地许多名校所看重的,也是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实践和体验的。

卖柠檬水通常被视为一种财商教育活动,孩子们在暑假期间通过售卖商品来赚取零花钱,用于购买玩具或学习用品。然而,这种活动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社区精神。孩子们在社区附近售卖柠檬水,不仅因为价格便宜,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是家庭和社区的成员,这种归属感是社区精神的体现。

通过这些例子,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我们都应该重视一些基本的能力,如社区精神。这些是世界名校所看重的普世价值。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好的理念,仅此而已。这些故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基本逻辑,重视培养孩子的社区精神和责任感。

谈到领导力,许多人认为它与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和能力有关,比如竞选班干部、学生会主席或社团会长等。但是,领导力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如果我从三个孩子的父亲的视角来定义领导力,我会用两个词来概括: 自我管理和影响力。

首先, 自我管理能力是领导力的一部分。这包括时间管理和守时,以及区分任务的优先级。时间管理的本质在于选择和协调,而不仅仅是效率。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也是领导力的基础。因此,自我管理能力,或者说自律,本身就是一种领导力。

其次, 影响力是领导力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能够对周围人和事产生积极影响的人,就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例如,在学校的元旦联欢晚会上,有些学生可能通过组织活动或表演节目来展现领导力。而那些不太善于表达但乐于服务的同学,比如默默为大家提供服务,确保停车场秩序井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产生影响力。在企业管理领域,这种服务型领导力同样重要,但许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领导力只是关于指挥他人。实际上,服务型领导力同样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定义领导力,那就是 领导力=目标感+抗挫能力。这意味着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简而言之,领导力是关于自我管理、产生积极影响以及在挑战面前保持目标和韧性的能力。

跨学科创新项目加分

当前,家长们普遍关注如何通过竞赛等活动为孩子的升学和留学加分。确实,国内外的许多全球性竞赛能够为孩子的简历增色,但最终能在这些竞赛中获奖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

我们是否曾考虑过,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如何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加分项。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根目录、底层逻辑。如果孩子的生活只是不断地增加任务,如学科学习、补习、兴趣班、竞赛和体育运动等,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山大。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增加活动。

因此, 教会孩子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减法,以及如何在做一件事情时实现双赢,这种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有些家长可能考虑未来去深造,比如成为访问学者或去国外读硕士、博士,同时也能陪孩子读书。新加坡允许陪读,但美国则不允许。如果你去美国,可能只能工作、学习或移民。

如果你了解当前的趋势,你会发现,比如在美国,如果你学习的是偏文科的教育专业,读一个硕士项目,通常在两年学习后,你只有一年的时间留在美国找工作,或者选择回国。

但如果你在学习文科的同时,跨学科学习STEM领域的内容,比如脑科学、教育科技或混合式学习等,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还能开辟新的可能性。你相当于在两年内学习了两个专业。此外,当你毕业后,如果你选择了与STEM相关的专业,你将获得更长的OPT时间,这意味着你有三年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然后再决定是否回国。

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学校非常重视跨学科学习,包括邀请的专家讲座,很多都是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新加坡的国立教育学院(NIE)曾属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后来成为南洋理工大学的一部分。南洋理工大学还成立了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创新中心,鼓励采用费曼学习法和结合AI的学习方式。这是全球教育趋势的体现。

因此,我想给中小学家长和孩子们提几点建议。首先,孩子从小就应该多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多读杂书,哪怕只是浅尝辄止。我曾和大家分享过,从几百本书中挑选出30本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来阅读,这是非常有益的。家长可能会疑惑,孩子这么小就适合读哲学吗?

也许他们还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哲学书籍,但不应怀疑让孩子从小接触哲学的重要性。而且,许多现代著作本身都是跨学科的,比如《小王子》不仅是小说,也是哲学读本;刘慈欣的《三体》涉及历史、科技、文学等多个领域。

现在的世界正在变得非常酷,尽管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尽管疫情和经济下行给人们带来了焦虑,但在教育领域,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人们都在关注孩子的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思维方式。尽管中国的教育创新在过去五年有所放缓,但跨学科学习的方向依然在推进。

第二条建议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如10岁到15岁或18岁,他们应该开始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杂书和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并培养那些与未来相关的能力。

举个例子,当谈到经济学、财商、领导力和商业思维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我用一句话来解释这四个概念的区别:经济学是关于做选择的学科;财商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商业思维是培养孩子成为自己人生CEO的成长路径;领导力则是目标感和抗挫能力的结合。这些概念虽然都与金钱有关,但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培养跨学科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利用少年知识星球这样的平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个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果家长们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我推荐阅读《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它包含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这本书不仅纲领性强,而且通俗易懂,汇集了中国孩子和家庭的案例。例如,在第120页,书中讨论了跨学科思维与可迁移能力的关系。

在第122页,我讲述了“一枚硬币的魔力”,这是少年商学院的一个经典案例。很多人误以为商学院只培养孩子赚钱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CEO。这个案例在北上广深等地的讲座和体验课中都有涉及,也在北京朝阳区的十所名校和2016年青岛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进行过展示。

这个案例通过一枚硬币,展示了如何从艺术设计、数学、经济学、社会历史、科技材料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切入,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真正的跨学科思维应该基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这个事物。

例如,我们可以探讨硬币上的头像为什么通常是侧面而不是正面,或者硬币的铸造过程。如果孩子对理工科感兴趣,可以让他们了解硬币的制造过程;如果孩子喜欢历史,可以让他们研究不同国家硬币的历史。这样的探索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促进他们在阅读、能力和思维上的迁移,最终培养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梯形人才。培养跨学科思维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各种思维方式,而是要真正理解并应用它们。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你希望进入世界名校,我建议围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探究。例如,少年商学院在疫情之前每年在北上广深和成都等城市举办国际素质教育沙龙。我记得在2016年或2017年,我们在北京的一场论坛上邀请了几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其中有一位来自人大附中的女生分享了她的故事。

这位女生在高中之前对生物并不感兴趣,但她最终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她喜欢艺术和历史,尤其是自然史,她的阅读兴趣也很广泛。 一次偶然的动物园之旅,关于青蛙唾液是否有毒的争论,激发了她对生物学的兴趣。这个小插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后来成立了一个与动物保护和生物科学相关的公益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她加入了一些国际上的高中生协会、社团,参与了多个项目,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分享成果。

这个例子展示了三层含义:

首先,不要过早地将自己局限在文科或理科的标签下;

其次,基于兴趣进行的探究可以是有趣且富有成效的;

最后,通过与国际同龄人的交流,可以拓宽视野。

这三个因素有助于学生在申请名校时脱颖而出。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以足球为例,如果孩子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通常我们会关注他们是否在校队担任主力,或者获得了什么比赛奖项。然而,足球作为一项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运动,其背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同样重要。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让孩子通过足球进行跨文化沟通呢?

比如,孩子可以创建一个小型的足球俱乐部或圈子,成员们不仅一起踢球,还可以每月观看一部关于不同足球队或球星的纪录片,以此来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塑造不同的球队特色。如果条件允许,孩子还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踢球,这样的经历将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不仅仅是跨学科学习,更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自由思想的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思维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跨学科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的人,拥有灵活的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也会在申请世界名校时成为他们的加分项。因此,如果孩子有特定的爱好或特长,可以在这些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并增加与不同人交流的机会。这样,无论是在个人能力的发展上,还是在面对名校面试或撰写申请文书时,他们的经历都将是一个亮点。

(SEL)心理健康和情感调节

SEL代表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普遍理解的概念。大约十年前,全球教育界非常流行STEM教育,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但随后人们意识到,为了使科学更加富有魅力,还需要融入艺术和文学素养,因此STEM演变成了STEAM,增加了艺术(Art)的元素。

历史有时会重演,就像哈佛在1943年发布的通识教育红皮书一样,它旨在改革哈佛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美国教育的基础。这是因为在二战前,尽管美国的科技发展迅速,但哈佛培养的国家领导人数量却很少。许多人成为了工程师,但在领导力和艺术领导力方面却显得不足,因此哈佛开始重视通识教育。

如今,随着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技术工人。孩子应该了解技能背后的知识,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近年来,全球教育界越来越重视SEL,即社会情感学习。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心理不健康、易怒、无法与他人合作?有些18岁的成年人,虽然身体健康,但缺乏自理能力,这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这甚至不如残奥会上展示出的残疾人士的能力。

因此,社会的现状呼吁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世界名校也担心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他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是学术成绩优秀,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合作能力。

在过去五年中,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教育和录取趋势的改革更加关注环境变化和社会趋势,SEL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虽然SEL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它在最近五年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2017年,我访问了芬兰的一些小学,发现他们已经将社会情感学习(SEL)纳入课程中。在一个班级里,大约有七个孩子参与了一个名为"Step by Step"的活动,这实际上是SEL项目的一部分。老师拿出了一系列卡片,每张卡片上都画着不同表情的人脸,包括愤怒、大笑、悲伤等。孩子们首先抽取一张卡片,然后在第二轮中,他们需要先观察卡片上的表情,然后模仿这个表情,接着感受这个表情背后可能代表的情绪,并最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课程非常有益。通常,当家长或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时,他们可能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他们可能会分享一些平时隐藏的秘密,甚至是校园霸凌的经历。老师通过这种社会情感学习的训练,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情感技能,也关注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世界名校在录取过程中,也会关注候选人的情感和情绪管理能力。他们通过提问来了解候选人的情感特质和个人管理能力,例如询问候选人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或者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名校并不希望招收那些对自己过于苛刻、容易走极端的孩子。

因此,引导我们的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用科学的方法,并保持一定的松弛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松弛感,首先可以从社会情感学习(SEL)开始培养。

今天的内容已经全部讲解完毕。最后我想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始于名校,但不止于名校。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应仅仅盯着名校,而应按照我今天提到的方法论去引导他们。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关注名校,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与名校的距离越来越远。

名校不仅仅是一个商标,也不是通过花费高昂的费用参观名校就能在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 名校是一种精神和传承,是由真实的人构成的。正如你不能一边对周围的人恶语相向,一边声称自己爱国一样,我们也不能只是口头上说重视名校的品格。

我想强调的是, 我们应该将名校所关注的品格作为教育的起点,而这个终点并不是名校本身,而是孩子未来的人生——无论是30岁、40岁、50岁还是80岁,我们希望培养的是让孩子一生受益的能力和品格。

接下来的直播主题如下

点击下方「预约

即可开启直播提醒

???

显示全文